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生活垃圾分类公众教育 蒲公英计划启动

上传时间:2018-06-25 浏览:20640次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6月3日,深圳生活垃圾分类公众教育蒲公英计划正式启动,这标志着深圳垃圾分类迈入全民分类新阶段。

    据了解,蒲公英计划的目标是建设市、区、街道、社区公众教育基地,组建并培养垃圾分类宣传人才队伍,统一和规范垃圾分类教育培训课件和宣传资料,搭建一套垃圾分类公众教育体系,实现垃圾分类公众教育规模化、平台化、常规化。

    “让垃圾分类这颗文明的种子像蒲公英一样,不断传播扩散,让人人都成为垃圾分类的倡导者和行动者,把深圳打造成‘人人知道分类,人人参与分类’的先锋城市。”深圳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教师自愿投身垃圾分类宣传

    首批12位特聘志愿讲师上岗后,深圳再全城招募60名

    一袭黑裙,中等身材,圆润的脸庞,清澈的眼眸里透着几分萌。身为深圳市翠竹外国语学校一名音乐老师,黄稳热心垃圾分类,从最初一个人的战斗,慢慢带动班上的学生,到现在带动全校师生参与,垃圾分类俨然成为校园新时尚。启动仪式上,黄稳向大家分享了她和垃圾分类的故事。

    黄稳从几年前开始关注环保,2016年开始在学校进行环保活动。2017年初,黄稳发现学校课间餐牛奶盒丢弃严重,于是发动全校师生将牛奶盒全部回收,于2017年10月联系到了厦门陆海环保公司并委托深圳一家公司每周上门到学校代收。

    期间,他们一直大力宣传环保,还回收了很多一次性饭盒等塑料制品。但从本学期开始,因数量太少,这家中间公司不再愿意上门回收,导致学校的牛奶盒和塑料制品大量堆积。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深圳垃圾分类推广大使吴建升向社会发出求助信息,今年4月底深圳承轩浩业环保公司董事长罗惠军向黄稳老师所在学校伸出了援助之手,帮助该校升级垃圾分类体系,除了收运全部牛奶盒外,还免费向学校提供玻金塑纸+有毒有害+废旧衣物等智能分类垃圾桶,让学校的垃圾分类与全市垃圾分类规范相吻合。这样一来,企业不仅可通过变卖以上回收物实现赢亏平衡,还能拿出部分资金返还给学生做班费。

    启动仪式上,主持人董超、张天宇、姚瑶、政协委员李毅、晶报记者吴建升、深圳市义工联环保生态组张玉清6位生活垃圾分类推广大使给黄稳等12名特聘垃圾分类志愿讲师颁发了聘书。

    不仅如此,深圳市城管局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事务中心还公开向全深圳招募60名垃圾分类志愿讲师,该中心将对志愿讲师进行专业培训,感兴趣的市民可关注“深圳垃圾分类”微信公众号进行报名。

    硬件、软件、队伍“三箭齐发”

    打通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最后一公里”

    启动仪式上,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事务中心副书记廖齐梅表示,该中心将从三大方面着手实施蒲公英计划。

    在硬件方面,深圳市城管局将统一建设生活垃圾科普教育市级主馆和区级分馆,形成市级统领、区级补充的两级科普教育模式,并统一制定各级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标准、科普内容、展示方式。截至目前,深圳已有市、区级科普教育基地8座,其他正在陆续建设中。同时,深圳市城管局将通过“社工+义工”模式打造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活动场所的生活垃圾分类科普教育微课堂,以及在公园等室外环境开展分类宣传教育。深圳市城管局还将以强制分类示范小区为试点,建立定时定点教育督导制度,每周至少开展一次教育督导活动,由社工统筹,义工参与,持续开展“资源回收日”,打通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最后一公里”。

    在队伍建设方面,深圳市城管局将打造一支以垃圾分类推广大使为先锋队,社工为中坚力量,义工为辅助力量的垃圾分类三级培训讲师梯队,多层次开展垃圾分类宣讲活动。其中,明星讲师团将定期开展大使大讲堂活动提高垃圾分类关注度;通过购买社工服务固化垃圾分类宣传工作人员;“社工+义工”队伍以党群服务中心“微课堂”为基地,定期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宣讲,对企事业单位及示范小区开展知识普及及督导活动。

    在软件方面,深圳市城管局将统一制定“垃圾分类微课堂”标准课件、科普内容、展示方式等,对微课堂授课的社工进行统一培训,打造“垃圾分类微课堂”标准体系。同时将开设线上垃圾分类课堂,利用信息化手段传播垃圾分类知识。此外,深圳市城管局还将开发具有较高针对性、趣味性、互动性的垃圾分类教育读本和标准课件,打造垃圾分类课堂品牌。

    “垃圾分类微课堂”第一课开讲

    深圳将立法确立“楼层撤桶+按量计费”模式

    “垃圾分类微课堂”是蒲公英计划里的重头戏。当天,深圳市城管局副巡视员杨雷与市文明办、教育局、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及嘉宾共同为深圳市城管局公园管理中心、仙湖植物园、福田香蜜公园、大鹏新区南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首批4家“垃圾分类微课堂”举行了授牌仪式。

    作为深圳垃圾分类志愿讲师,杨雷开讲了“垃圾分类微课堂”第一课。

    杨雷讲解道,深圳从2015年颁布施行《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管理办法》起,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目前主要做法包括四方面,分别是通过顶层设计构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和标准体系、全民动员引导社会各界和居民群众广泛参与、模式创新建设全链条的大分流细分类体系、技术创新探索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相关技术。

    截至目前,全市发放国内首份《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引》超过497万份,开展“资源回收日”活动7万余场,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学校392所,通过小手拉大手,以学校带动家庭,以家庭带动全社会。

    与此同时,深圳还建成盐田焚烧厂垃圾分类科普教育基地、南山区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展示馆、宝安区“绿生活·零废弃”体验馆等科普教育基地并免费向社会开放。

    经过全链条大分流细分类体系,分别单独建立了大件垃圾、废旧织物、玻金塑纸、年花年桔、绿化垃圾、果蔬垃圾、餐厨垃圾、有害垃圾的专项分类回收、利用渠道,全市垃圾分类分流回收量1985吨/日。

    课堂上,对于市民关注的“家庭厨余垃圾分不分”““互联网+”如何与垃圾分类相结合”等热点问题,杨雷进行了详细解答。杨雷坦言,经过几年发展,深圳垃圾分类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方面深圳垃圾分类知晓率高,但参与率低,个人行为习惯难以改变,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另一方面,深圳分类处理设施不足,制约前端分类,土地紧缺造成选址困难,“邻避”效应造成设施落地难。

    “世界上公认的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国家和地区有一个共同特征:居民参与程度高,垃圾分类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成为习惯”,杨雷表示,下一步深圳市城管局将建立畅通的垃圾分类收运处理体系,将应用专业化、智慧化手段,大力推动分类处理设施建设,实行有效的垃圾分类奖惩机制,深化校园垃圾分类教育与实践,通过立法确立“楼层撤桶+按量计费”模式。(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至: